秋招早已开始,“金九银十”即将到来,最近的招聘市场亦是暗流涌动。然而不管在什么行业,今年“找/换工作不易”似乎在逐渐成为共识。不过只要技术在进步,生产力的提升必然催生新的岗位需求。
日前,脉脉高聘人才智库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,尽管当前北京各新经济行业的中高端人才均处于饱和态势,但人工智能行业领域的人才缺口依旧不容忽视。在新发的中高端岗位中,算法工程师成为占比最高的工种,达到4.99%。在新发岗位薪资中,ChatGPT研究员以平均月薪71558元位列榜首。
关于中高端AI人才的争夺,已成兵家必争,硝烟弥漫。
一、一骑绝尘的高薪:ChatGPT研究员平均月薪超7万元
根据脉脉高聘的数据,从行业来看,2023年1-7月,北京各新经济行业的中高端人才均处于饱和态势,人才供大于求。(据其人才智库的定义,年收入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职场人即为中高端人才)
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领域的中高端人才依旧紧缺。在中高端人才最为紧缺的20个岗位类型中,9个是人工智能相关岗位。这一点可以从新发岗位的类型和薪资中窥见一斑。
在北京新发岗位占比TOP20中,人工智能类岗位有7类,总占比超过12.73%。
在新发岗位平均薪资最高的20个岗位中,人工智能类岗位有11个。其中,ChatGPT研究员(71558元/月)独占鳌头,其次是人工智能工程师(66883元/月),AIGC算法工程师(65496元/月)则紧随数字前端工程师,位列第四。
当然人工智能浪潮是全球性的,它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“墙内墙外两开花”。
根据AIM Research的数据,从今年1月到6月,美国生成式AI就业市场稳步增长,新增了4200+相关岗位,仅5月份增幅就达到20%。
不久前Netflix为其机器学习平台招聘一名产品经理,开出了上限高达90万美元(当前约合 655 万人民币)的年薪,一度引起争议。但事实上,Netflix并不是唯一一家愿意为AI相关岗位提供丰厚报酬的公司。
据Indeed报道,微软、英伟达、Meta、Anthropic、Adobe等大型科技公司提供了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职位,这些职位的薪水最高可达50万美元。Anthropic的AI安全技术产品经理的薪水高达52万美元,HubSpot的AI首席工程师的薪水为42.7万美元。
除了这些科技公司,不少利用AI改造产品的消费和服务公司也愿意为此支付高薪。比如零售巨头沃尔玛,它为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招聘一名高级经理,年薪也开到了25.2万美元。
二、“多合一”的高门槛:单一技术远远不够
尽管也有人质疑这种高薪是否合理,但事实上,要达到AIGC中高端人才的门槛极高。要拿下这些吸金的offer,某种程度上需要极其“全能”,而且几乎是强制性的要身兼多项技能。
根据脉脉高聘发布的《2023AIGC人才趋势报告》,“AIGC领域急需复合型⼈才。相关岗位JD中,除专业要求外,NLP算法、深度学习、C++等词⾼频出现,算法和编程功底是就职的硬性要求。此外,多数岗位还提及‘顶会Paper’、‘商业化’等词汇,要求应聘者拥有学术成果和业务落地经验。”
简言之,其刻画的AIGC人才画像需要“多位一体”,在专业技术、学术成果、业务落地等维度均有积累。
巨头们在公开招聘的岗位里,详细地描述了这种集多个角色于一身的“求职要求”。比如,英伟达希望寻找一名具有AIGC专业知识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入职,给出了从18万美元到41.4万美元的富有竞争力的年薪。但他们要求候选人:
必须具备计算机科学/工程、电气工程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,或同等的实践经验;
有五年以上相关的研究经历;
熟练掌握Python和C++等编程语言,以及深度学习框架、数据集处理;
对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有扎实的理解
无独有偶。Meta对于“产品技术项目经理-AIGC方向”一职,同样开出了高达29.7万美元的年薪,但应聘者必须具有开发大型ML/AI平台的经验,如数据集生成、特征开发、模型测试,并熟稔支持AI驱动产品体验的开发,如NLP、计算机视觉、排名和个性化。
尽管巨头们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各有成算,但人才永远是争夺的焦点,为此他们不吝高薪。而站在求职者的角度,如何顺应时代趋势,迅速认识、学习和掌握各类技能,成为多边形战士,则是应对当前就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路径。
三、倒错的招聘市场:一边裁员,一边招新
比较值得深思的一个现象是:基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,不少科技、互联网企业都笼上了裁员的阴翳,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重启热火朝天的招聘流程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“一边裁员、一边招新”的现象。
Scale AI是一个典型例子。作为一家为机器学习团队提供培训数据的AI数据公司,它在今年1月份裁员20%。不过,就在上个月,这家公司发布了一个“软件工程师-AIGC方向”的职位空缺,提供高达21.5万美元的薪水。
而且最近几周,不少公司开始发布Q2财报。整体来说,相较去年同期,财报都比较好看。因此有人提出疑问:“财报这么好看,为何还都在裁员?”有人戏言:“财报好看也要裁员,是为了财报更加好看。”也有人指出:“其实倒错了因果,正因为裁员了,财报才变得好看。”
裁员主要就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。需要直视的是,AI的普及、AIGC应用的落地恰恰是某些裁员得以执行的重要原因。
由于AI聊天机器人和AIGC的高效流程,甚至有企业直接解雇了员工。今年5月,高管再就业和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, Gray & Christmas将4000个失业岗位归因于人工智能,这是该公司首次将人工智能列为失业原因之一。
更极端的案例也有。不久之前,印度电子商务平台Dukaan解雇了90%的支持人员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AI聊天机器人。
还有近几个月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好莱坞大罢工。罢工原因除了演员、编剧与资方的薪资矛盾外,AI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也是主因之一。
然而,到目前为止罢工并未解决问题,更未换来妥协。相关娱乐公司释放出的信号似乎将让这起事件愈演愈烈。
大数据应用搜索提供商Lucidworks做了一份关于”企业应用生成式AI”的报告。结果显示,96%的娱乐公司高层都在考虑加大对生成式AI的支出,在调查的12个行业里排名第一。
一方面,市场对于AI、对于AIGC的人才需求在日益提升,另一方面,试图用AI、用生成式AI工具来替代人力的趋势也开始凸显,两相作用之下就催化了招聘市场的冷热两极。
四、行业过热:AIGC内卷成狂,或将迎来“幻灭期”
虽然目前看起来生成式AI的招聘热潮发展迅猛、潜力无限,但这波浪潮将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。因为就在AIGC行业内部,有些公司已经顶不住了。
上个月,美国AIGC独角兽Jasper创始人发布公告,鉴于行业变化太快,为了更加专注并调整资源,公司将开启裁员。
Jasper作为AIGC领域成长最快的独角兽之一,估值达到15亿美元,可谓前途无限。但问题出在Jasper是基于GPT-3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助手,主要用于营销文案写作。
结果就是,在OpenAI发布ChatGPT后,Jasper瞬间从AIGC明日之星沦落到边缘淘汰者。相比收费的Jasper,ChatGPT推出之时免费。没有护城河的Jasper的前途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。
Jasper并非个例。由于生成式AI受到了极大的关注,也使其承受了过高的期待。这导致市场上出现了无数生成式AI的产品,也让无数厂商宣称其集成了AIGC服务。
但是关于其各种功能的定制化程度、使用体验、数据安全、隐私实践乃至收费标准都尚未有统一标准,良莠不齐的混乱现状导致其陷入炒作“过热”的境地。
正如2023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中显示的:生成式AI正处于“过热期”峰值。
Gartner分析师Chandrasekaran 称:“接下来的一步是进入‘幻灭低谷期’,这是不可避免的,因为这个领域竞争激烈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已经在发生。” 这种市场的重新洗牌必然会再次造成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,届时将引发何种连环反应,有心人可以早做预判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